汪衔一路随着内侍穿行于宫墙之间,虽说他也在官场历练多年,但因为大多都是外放任职,面圣的机会寥寥无几,此刻即将觐见天子,还是免不了有些紧张。
踏入大殿,他立即低头行礼,腰身还未完全弯下,便听御座之上传来永宁帝浑厚的声音:\"爱卿平身。\"
话音未落,永宁帝便已起身迈下台阶,来到汪衔身边问道:“汪爱卿,你驻守平阳多年,想必对郡中农事了如指掌,方才华璋说平阳郡有地小麦亩产可达四石,你说说是否确有其事?”
汪衔抬首,果然看见沈青和一袭官服立于殿侧,这两年,他为官在外,没少听人提起沈青和,说他年纪轻轻就进了翰林院,颇得皇帝信任,时不时就要带在身边,最近又听说皇帝将他派给了太子,可见对其寄予厚望。
二人目光短暂相接,随即各自敛目垂首,汪衔上前一步,躬身禀道:\"回禀陛下,此事确为真,然而并非平阳全境皆能达此产量,四石之数,仅有精心培育的试验田方可达到。
这些试验田都是精挑细选的上等良田,临近水源便于灌溉,又在播种前深埋基肥,土地肥沃,更有县中老农日夜精心照料,在小麦发芽、生长,抽穗等不同阶段,施用特制肥料,这才能有如此高产。
至于寻常田地,没有此等优渥条件,自然是难以企及的,不过...\"他话锋一转,\"青石县及周边率先施用新肥的各县,在无灾之年,平均亩产已达两石半,若遇良田沃土,亩产三石也不在少数。\"
永宁帝闻言龙颜大悦,他幼时伴在先帝身侧,常听先帝慨叹从前当佃户的艰难,说百姓靠天吃饭实在辛苦,如今听闻亩产竟能如此增长,不禁抚掌赞叹:\"肥料一事,朕确有印象!当年奏报上来时,朕还曾赐你嘉奖。\"他目光炯炯地看向汪衔,\"没想到不过短短两三年,竟有如此成效!待朕派人核验属实,必当重赏于你!\"
此时,沈青和的目光如炬,直直地望向汪衔,汪衔自是知道他心中所想,当即深深一揖,恭声道:“回禀陛下,此事并非全是微臣之功,微臣实在不敢冒认。”
永宁帝眉峰微蹙:\"此话怎讲?\"
汪衔直起身来,声音清朗:“这肥料之法,并非微臣所创,实乃平阳郡一位孟姓女子所制,此女名昭,出身屠户之家,后嫁至沈家村。
虽出身商贾,却一直心系乡里,她在村中兴建作坊,安置贫苦,设立村学,教化幼童,见百姓收成不佳,更将自己研制出的诸多肥料良方倾囊相授,第一个亩产三石的良田,正是出自沈家村,微臣也是在税官上报后,才知晓此事。
待微臣闻讯寻访时,孟氏不仅毫无保留地将各种肥料配方传授给农官,更提出了诸多良策,后来臣在推广肥料之时,许多都是用的她的法子。
因为沤制肥料需要用到泄物,她还设计了一种特制马桶,专门用来收集秽物用于肥田,如今平阳各县城中,凡人群聚集之处皆已建造,既解决了肥料来源,又使得县城更加洁净。”
沈青和在一旁静立,一边听着汪衔的禀报,一边想着那人的优秀,唇角不自觉扬起一抹弧度,一旁的小太子,也被汪衔说的好奇极了,忍不住小声问道:\"那这位孟娘子现在何处?\"
永宁帝龙颜大悦,抚掌赞叹:\"对啊,没成想乡野之地,竟能生出这般蕙质兰心的女子!此乃利国利民的大功,她如今身在何处?朕定要好好奖赏于她。\"
汪衔闻言,意味深长地看了沈青和一眼,拱手回道:\"陛下若要问孟氏之事,不妨直接询问沈大人。\"
永宁帝目光如电,转向沈青和:\"华璋?此话怎讲?\"
沈青和整了整衣袖,上前一步恭敬答道:\"回禀陛下,孟氏当年所嫁的沈家村,正是微臣的家乡,而她所嫁之人...\"他顿了顿,声音里带着几分异样,\"正是微臣的长兄。\"
\"什么?\"永宁帝与小太子异口同声,脸上俱是掩不住的惊讶。
沈青和微微颔首,继续道:\"大婚当日,臣的长兄便被征召戍边,不久便传来噩耗。\"他的声音低沉了几分,\"那时臣尚且年幼,家中唯有母亲与一对年幼的弟妹相依为命,多亏大嫂不辞辛劳,操持家业,才让臣得以安心读书,最终考取功名。\"
永宁帝并非生于深宫之中,幼时随先帝征战四方,常听先帝讲述当年当佃农时的艰辛,此刻听闻此言,不由得面露感伤:\"朕记得你长兄之事,那次征召,应当是为抵御匈奴袭扰边境。\"
沈青和低着头,眸色微变,永宁帝并未瞧见,而是满意的点了点头:“好,好!你长兄为守边关捐躯,你高中状元为朕分忧,如今连你大嫂都为百姓谋得如此福祉,实在该赏!”说罢龙袖一挥,对侍立一旁的秉笔太监朗声道:\"朕要传旨!\"
方才一时欣喜,待提笔拟旨时,永宁帝才蓦然察觉其中有些不妥,倒不是觉得孟昭不该赏,只是她毕竟是商户女,若恩赏过重,难免会引来朝中非议。
沉吟片刻,永宁帝还是挥毫写完了圣旨,待传旨太监恭敬接过圣旨后,他转向汪衔道:\"汪爱卿且先回去,将肥料一事详加整理,朕要细细过目。\"汪衔领命退下时,永宁帝又补了一句,\"记得把那个特制马桶的图样也一并呈上。\"
待汪衔退下后,永宁帝心情甚好,连考校太子功课时,小太子有几处答得磕磕绊绊,他也只是笑着点拨了几句,全然不见平日的严厉。
正说话间,一个小太监躬身入内禀报:\"陛下,丹阳郡主求见。\"
永宁帝脸上顿时露出慈爱的笑容:\"丹阳来了?快宣她进来。\"
不多时,殿外传来清脆的环佩之声,丹阳郡主身着一袭华贵衣裙,头戴金钗地走了进来,经过沈青和身侧时,还不着痕迹地瞥了他一眼。
行至御前,丹阳郡主盈盈下拜,笑意嫣然:\"丹阳见过舅舅。\"
永宁帝含笑抬手:\"快起来,说吧,找舅舅有什么事?\"
丹阳郡主轻移上前,带着几分娇憨说道:\"舅舅,明晚京城里有灯会,丹阳想去瞧瞧。\"
永宁帝挑了挑眉,这小丫头有太后的令牌,素来是想出宫便出宫,何曾需要特意来请示?
丹阳郡主见永宁帝的神色,又靠近两步,撒娇道:\"可是灯会上人多眼杂的,丹阳要是自己去,万一遇到坏人可怎么办?\"
永宁帝不由失笑,郡主出行,明里暗里不知跟着多少侍卫随从,哪会有什么危险?他意味深长地看了眼站在一旁的沈青和,又看了看自家外甥女那期待的眼神,心中已然明了,捋须笑道:\"朕看你不是怕遇到坏人,是怕没人陪着看灯吧?\"
若沈青和是个有眼色的,此时就该主动请缨,可永宁帝余光瞥去,只见沈青和自打丹阳进门便一直垂首而立,纹丝不动,天子眼中闪过一丝了然,看向丹阳的眼神中便带上了几分不赞同。
丹阳郡主见状,轻咬下唇,上前扯了扯永宁帝的衣袖:\"舅舅,我可是跟娘亲说好了,等除夕那日回宫一起过年的。\"
永宁帝神色微变,自打卫国公病逝后,长姐便认定是他们夫妻杀孽太重,从此一心向佛,常年在外云游礼佛,连太后都难得一见,如今听闻长姐要回宫过年,永宁帝不由得心头一软,再看丹阳那满是期盼的眼神,终是轻叹一声。
\"华璋啊。\"永宁帝开口道。
沈青和双手交叠,躬身行礼:\"臣在。\"
\"明日京中灯会,人多眼杂,朕实在放心不下丹阳独自前往。\"永宁帝语气不容置疑,\"这样吧,你明日陪她同去,待赏完灯会,再护送郡主回宫。\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