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到这里,李医生略微停顿了一下,接着继续介绍道:“再看其他方面,这位病人最近一段时间以来,饮食逐渐减少,对于荤腥类食物更是毫无兴趣,甚至产生了厌食的情绪。”
“不仅如此,她常常会感到口腔和咽喉处干燥难耐,但又不想多喝水。大小便倒是还算正常。”
“另外,她的月经周期也有所提前,经血量很少,每次月经来潮的时候都会觉得心烦意乱、坐立不安。”
“她的面颊总是泛着绯红色,舌头颜色偏红,舌苔呈薄黄色。脉象显得宏大但软弱无力,按下去之后没有那种应有的坚实之感。”
最后,李星竹说道:“目前为止,我和陈医生等几位同事一起对这个病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,大家都一致认为病人属于阴虚。”
“于是我们就采用了增液汤,并在此基础上加了一些祛风除湿的中药材来给她治疗。可是用药已经有好几天了,病人反馈说病情并没有什么明显的改善或者进展。”
“叶院长,具体情况便是如此。”
叶青云微微颔首,随后他语气沉稳地说道:“嗯,这位病人乃是津液不足所致。”
听到这话,李星竹面露疑惑之色,不禁开口问道:“津液不足?”
叶院长微微一笑,耐心地解释道:“所谓津液,乃是人体之内一种颇为关键且重要的物质存在。从较为宽泛的层面来讲,它涵盖了诸多方面,例如血液、精液、髓液、汗液以及唾液等等……其内涵相对而言较为广泛。”
接着,叶青云稍作停顿,似乎是在组织语言以便让李星竹能够更好地理解,然后继续说道:“而且,津液的各类组成部分彼此之间紧密相连,并可以相互转化。“
”它们就宛如一条坚固无比的锁链般环环相扣,因此我们将此种情形称之为‘津液链’。一旦其中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或者缺失,便会如同链条断裂一样影响到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转。”
“津液主要是从饮食物化生而来的,在《灵枢·邪客》说:“五谷入于胃也,其糟粕、津液、宗气分为三遂。”可见由饮食而变成的津液是带有某种原始物质的涵义。”
“但严格地讲,津与液还有分别,《灵枢·决气》说:“何谓津?······腠理发泄,汗出溱溱是为津。何为液?····谷入气满,淖泽注入骨,骨属屈伸,泄泽补益脑髓,皮肤润泽是谓液。”
“古人认为津液之中体轻者可以外走腠理而为汗;体浊者可以内渗入骨而为髓。所以,津在外而属阳,液在内而属阴,可用来区别它们不同的属性和功用。”
“但总的来说,津液属于阴类,不能离开阳气的蒸化作用。具体而言,它必须借助脾气的运化,肾气的主宰,肺气的敷布和三焦相火的温煦及流通。”
“《内经》云:三焦出气,以温肌肉,充皮肤为其津,其流而不行者为液。岂非液则流而不行,津则随气而行者乎?······验之于口气呵水,愈足征气津不相离矣。”它说明了阳能化阴,气能化津,以体现气津并行,相得益彰的机理。”
“病人此证是由于胃液不足,而使胃气失调,故饮食日减,口咽发干。由于饮食少,津液亏,则不能化生营血。”
“营血一虚则不能养肝,而使风阳发动,风阳走于肢体,消灼津液,则肌肉萎缩而游走作痛。经期则使血更虚,无以节制阳气,所以心烦而不安。治以滋养胃液,柔肝息风为法。”
“那该用什么药治疗呢?”
“其实你们用增液汤是对的,但是增加的药物不对,你记一下:生地12克,麦冬12克,玄参12克,玉竹30克 ,石斛30克, 白芍20克, 胡麻12克, 甘草8克 ,钩藤12克(后下),石决明30克, 何首乌10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