孟昭沉思片刻,写下了谜底,是一个‘卜’字
而那个琉璃宫灯的题目则是道算术题,‘一百馒头一百僧,大僧三个更无争,小僧三人分一个,问大小和尚各几丁?’
看到这种算术题,孟昭就跟回了老家一样轻松,稍作思考就写下了,“大和尚有25人,小和尚有75人。”
\"这么快?\"萧宥之微微睁大了眼睛,取过纸条略一计算,发现答案果然如此,不由得有些惊叹。
孟昭得意地扬了扬下巴,眉眼间尽是自信的神采:\"这种题目对我来说,简直就是小儿科。\"
\"小儿科?\"萧宥之微微倾身,眼中带着几分好奇,\"这又是何意?\"
孟昭见他凑近,下意识往后仰了仰,随即笑道:\"就是说...这是连小孩子都能轻松解决的事情。\"
萧宥之闻言不由失笑,“你还挺狂妄。”
孟昭双手叉腰,“那是当然了,诗词歌赋我不懂,这种算术题我还是有些把握的。”
话音未落,忽见眼前\"哗啦啦\"排开三盏花灯,其中一位正是方才那位给孟昭解惑的白衣公子,他举着一盏莲花灯说道:“孟娘子,你方才说你算术极好,那你来帮我瞧瞧这道谜题的答案是什么吧。”
孟昭自然十分愿意,于是屋内便慢慢分出了派别,有人擅解字谜,有人擅答诗词,孟昭则是会那些算术题,一晚上下来,屋里少说也有三十多盏花灯。
可惜等到最后评比的时候,却叫楼下几个专攻灯谜的学子拔了头筹,当瞧见此次的头彩,竟是一盏纯金宫灯的时候,孟昭简直羡慕哭了。
不过倒也没有后悔,方才答题的时候,她旁敲侧击认识了其中不少的人,倒也不比闷头答题的效益差。
夜色渐深,外头街上的喧闹声已如潮水般退去,孟昭将赢得的几盏花灯还有彩头一一放到马车上,然后跟萧宥之道谢,“今日多谢你的引荐,带我认识了不少人。”
虽说今日这些人与她攀谈,更多的可能是看在萧宥之的面子,但她心里明白,在这商贾云集的京城里,能混个脸熟已是难得的机缘,日后若在生意场上遇见,总好过素不相识。
萧宥之摆了摆手,示意她不必道谢。
就在她准备道别的时候,萧宥之又示意身旁的小厮打开一个锦盒,只见他从盒中取出一盏宫灯,竟与方才作为头彩的纯金宫灯形制相仿,只是眼前这盏不仅通体鎏金,灯架上更镶嵌着各色宝石,在月色下熠熠生辉。
“先前命人制灯时,第一版总觉不够精致,后来重做了这盏,那盏弃用的,便顺手充作彩头了。”说罢将手中的宫灯递给孟昭。
孟昭猛地后退半步,眼睛睁得大大的,“萧宥之,你是开玩笑的还是真有别的意思啊,你不要跟我说,你是真的喜欢上我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