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626、老朱的被迫跟随
也别以为宗武世界大明帝国勋贵们将自己的一些孩子发配之后,就不给任何资源了。
照顾这种事,无非各种交易而已,对底层百姓而言,关系寻找,千难万难,可对真正的顶层而言,远没有想象之中的那么艰难。
甚至于可以很容易。
所谓已经隔着一个世界,几百年的思维频道不同这种事,只有对底层而言才无法跨越,反之,也就那么回事。
为何刘浩龙国就是能够将自家百姓之中那些竞争力不足,且心甘于安逸的一群人送到宗武世界之中去安置,给他们每一个家庭都安排一个小小的农场耕种,一代代可传承的那一种。
当真是洪武大帝朱元璋对人口的渴望而已?
这里头涉及到的交易,绝非真正的智者可以想通的。
站在朱元璋的立场,无论怎么说,都是拿着自己世界,拿着自家大明帝国最为精华的一群人,来换取甘于安逸的人口,哪怕后者的数量多一些,可就真的划算了?
如果可以选择,朱元璋是绝对不会愿意的。
可很多时候,事情不是你不想,就不朝着既定路线发展的。
在这个时候,朱元璋哪怕心中各种不甘,也会发现自己唯一能够做到的,或许就只有稍微延缓一下这一过程罢了。
是哪怕他老朱延缓了自家精华流向刘浩龙国,流向诸天万界,随着时间的推移,依旧只能干看着。
既如此,何必以此为条件,与诸天万界的中转站,也就是刘浩龙国做一些小小的交易!
这个时候,朱元璋帐下的文臣武将们作用就出来了。
有些时候,一个真正的上位者哪怕心中已经有了明确决定,却也不能由自己之口说出。
因为一旦由自己说出来的话,就代表着所有的决定都是你一人所为,你就必须承担这一决定未来发生的任何可能的决定。
这可是历史责任也!
是哪怕朱元璋都必须引以规避的,他也不想未来几百年之后,百姓们看到自家世界高手们一个个都不着家,说出这事的源头,乃朱元璋这个洪武皇帝这样的评价吧!
哪怕这事已经不可避免,那也必须拉来很多人一起承担吧。
这些人都是谁,只能是谁?
就只有朱元璋帐下的文臣武将们,也只能是他们。
这事倘若由当时洪武时期所有上层一起决定的话,那就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不得不如此。
后来人就会想着:当初这些人实际上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状况已经预判到了,可预判到了也依旧只能这么做,因为你不这么做的话,当时自家世界就很可能面临被诸天万界淘汰的命运。
人们就会理解,更多的只有感叹,感叹自己为何不是作为诸天万界的枢纽之地出现,感叹时也命也!
甚至于会认为这也没有什么不好的,好歹自己作为大后方,是稳固的,是安全的,这还多亏了洪武皇帝何当时的大臣们!
老朱帐下的这些臣子们之中,自然不可能有多少也推测出了朱元璋当时的心态。
可也不需要多少人,只需要其中几个即可。
这几个人自然会将这一推测在大臣们之间散播开来,而后,这些个大臣们一个个的,就十分会演戏了。
比如一开始,一小撮臣子大力谏言,这次的谏言只会说好处而不陈述弊端。
这一次的廷议,自然不可能出现结果,多半是一笔带过,只为了埋下一个引子。
紧接着,下一次谏言者数量就会增加,但不是大增。
而且增加的也十分合理,其中各个‘门庭’的都会出现,比如淮西勋贵也会出几人站在这一立场之中来。
但这一次,最重要的事情,则是将其中的弊端陈述出些许来。
就是为了给历史记载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,就为了告诉后来人,当时的皇帝与大臣们,为了这一事件,也是各种想破脑袋的,也是逐渐发现各种可能的弊端的。
可发现了这些弊端,为何后续依旧选择了推进!
好不是不得已!
这就是第三次廷议所需要展示的种种了,在这一次廷议之中,他们会进可能的将其中利弊都一一摊开了分说。
但也绝不是将所有的利弊都完全展开,那也没有必要,因为其中倘若出现完全无法让人接受弊端的话,依旧选择推进,那就不仅仅是你能力的问题了,还是你立场的问题了。
立场也才是最无法被理解与接受的!
你会发现后来人所看到的这段历史之中,皇帝的纠结,臣子们的逐渐商议,紧随皇帝一起纠结,而后就是争论不休,各有选择。
但这份选择,最终还是会形成共识。
也就是最后的决定,是由大家一起发出的,自然的,未来可能因此引发的责任,也必须是当时所有上层人员一起承担的。
当责任只落在一个人身上之时,压力绝对是无比庞大的,是很可能将这人彻底压垮的。
可若是一群人,人们就会认为这事多半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得已。
当这事是整个上层精英们一起做出的决定,那么人们选择理解的就会占据大多数。
可后来者又怎知晓这其中涉及到的交易有多少?
我都大规模的接受你刘浩龙国那些甘心平淡百姓了,你好歹也需要给我们这些精英们的儿女一些照顾吧!
比如其他人需要各种考核才能加入的,我们的子女意思意思就给过了之类的。
比如我们的儿女倘若在某些方面展示出天赋的话,那些很难很难进入的机构,是不是也可以给我们一些名额?
这些,外人是根本无法想像的。
他们甚至于连这些人的子女就在身边,都不知道其来历。